亚洲医疗健康:蓄势待发

为应对新冠疫情,全球医疗体系正承受巨大压力。这场疫情暴露了各国在备灾与医疗体系承载力方面的缺口,并将促使其增加在医疗基础设施及研究能力方面的支出。随着科技发展催生大量新时代健康科技企业,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值得关注的投资机遇。


2020年8月

为应对新冠疫情,全球医疗体系正承受巨大压力。这场疫情暴露了各国在备灾与医疗体系承载力方面的缺口,并将促使其增加在医疗基础设施及研究能力方面的支出。随着科技发展催生大量新时代健康科技企业,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值得关注的投资机遇。

亚洲作为疫情震中,各地在抗疫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部分亚洲国家及地区在2003年曾爆发非典疫情,因此可汲取当时的抗疫经验和教训,并充分利用其后作出的医疗投资,所以在应对新冠疫情时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对其他亚洲国家来说,在控制病毒上的挣扎恰恰暴露了其多年来医疗支出不足的问题。

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还揭露了许多事实,从充分储备重点防护医疗装备及研发疫苗的重要性,到借以有效遏制疫情扩散的科技手段的方便有效性,不一而足。这些经验教训会对供应链的可靠性、研发支出,以及医疗健康数字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新冠疫情使全球经济付出了沉重代价,相信将会激发各国各地区大幅增加医疗支出,为应对下一次危机做更充分的准备。事实上,随着人口扩张及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疾病的增多、健康意识的提升及社会日趋富裕,市场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正持续攀升。

亚洲占全球人口的60%,上述诱因将尤为显著。到2030年,全球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中,将有60%居于亚洲。估计到2024年,亚洲的医疗健康总支出将超过4万亿美元1,其中主要包括医院、居家护理、远程医疗、医疗器材及药物研究方面的支出。

一、亚洲的竞争优势

医疗健康行业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主要类别:医疗健康服务及设施(医院、社区医院、托管护理);制药公司(药物及生物科技);医疗器材、设备与医疗用品制造商;以及医疗相关产品分销商。环顾全球,亚洲在上述某些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预期将在当前的公卫危机中进一步受益。

瀚亚投资上海投研团队指出,在帮助全球医疗健康供应链复苏上,中国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产能的稳健性备受肯定。这不仅表现在制造业层面,也表现在研发外包服务等服务领域。

中国在低端大宗原料药(API)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而高端API则主要在欧洲、美国及印度生产。尽管如此,高端API的生产在过去十年一直在向中国转移。这一趋势在疫情爆发后进一步加速,高端API订单增多,从而形成了产业升级。与此同时,疫情爆发期间,中国也前所未有地加强了在疫苗及创新药物方面的医学研发。目前,中国在新冠疫苗临床测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此外,由于疫情过后的费用控制将更加严格,我们预期行业将出现结构性升级,药物更换周期将更为频繁。投研团队相信制药业将加速创新,因此对这一领域的信心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瀚亚投资马来西亚研究总监Lilian See表示,马来西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用手套(丁腈和乳胶两种)制造者之一,占全球市场65%的份额。疫情过后,其他国家为确保自给自足,或将加快产能扩张。尽管如此,马来西亚手套生产商拥有较高效的生产线,在技术方面仍具领先地位,此外,手套需求往往缺乏弹性。马来西亚在医疗仪器方面同样占有优势。半导体、金属冲压及塑料行业的强大生态系统,使马来西亚成为医疗仪器(例如导管、注射器、针头及X光射线设备)零部件的理想采购中心。

其他国家及地区同样展现出高超的制造能力。瀚亚投资台湾股票及研究团队的Nelson Yeh表示,为满足突然激增的需求,中国台湾的口罩制造商迅速提升了产量。鉴于全球品牌寻求产地多元化并欲减少对单一来源的依赖,这种生产能力预示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台湾的API制造商也可受益于这种多元化趋势。

二、疫情危机刺激投资增长


瀚亚投资印尼指出,印尼在床位数量与医务人员方面的投资不足,因此,这类医院基础设施将继续成为未来的主要增长动力来源。此外,当地若干上市企业正计划提高API产能,从而使印尼的API进口由当前的90%减至2023年的65%。

同样,市场急需生产治疗新冠肺炎的疫苗及药物。这将使制药业受益,同时将推高在防疫上的投资。仿制药生产商同样也将是受益方。全球各地致力于医治新冠患者,某些印度制药公司因此可望从中受益。例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现已加快对一种治疗哮喘的吸入药剂的仿制药审批程序,以应对新冠疫情的挑战。2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机会并非只限于医疗健康领域。例如,橡胶制造商将受益于手套需求上升。因为钢材是广泛用于制造各种医疗组件(例如医疗冲压件、线材产品和医用刀片)的原材料之一,市场对钢材的需求也将增加。同样,塑料也是各种医疗用品及医疗器材的主要原材料。

鉴于科技在此次抗疫过程中的成功运用,数字医疗健康将是另一个可能发生投资激增的领域。通过整合医疗健康信息与通讯技术,最终或将提升医疗健康体系效率,并降低成本。

三、健康科技引领亚洲医疗健康服务转型

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的报告显示,亚太区的医疗信息科技支出预计将由2019年的122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149亿美元,复合平均增长率为7%,其中的推动力主要来自软件及信息科技服务。3中国在这方面的支出最多,其次是新加坡及澳洲。

科技的优势在整个行业都显而易见。例如,医院利用无人机运送药物,使护士有更多时间专心照顾患者。病历数字化也可减轻管理层的行政负担,并提高整体生产力。

穿戴式医疗装置是另一个越来越受欢迎的领域。随着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催生了对定期监测健康状况的需求。这些装置可以追踪临床数据,使医疗健康供应商与患者保持联系并及时采取措施。综观穿戴式医疗器材市场,预期亚太区在2020年至2030年期间将成为增量最大的地区。4

自疫情爆发以来,网上医疗平台也加速发展。参见图1。远程医疗日益普及,主要基于以下多个因素。首先,医生可远距离医治患者,即使在偏远地区的患者也可获得医疗关照。其次,方便患者求诊,尤其在疫情封锁期间。再次,在医疗需求激增期间,可优化资源分配,减少对医疗体系造成的压力。
 
图1:远程医疗在亚太区日益普及

图1

随着5G网络面世,在未来数年,对数字化医疗健康的支持或将增加。未来的医疗健康不仅重视服务的便利性及可负担性,同时也将关注预测性和预防性的护理模式。印度、中国及新加坡正在成为主要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5


四、未来市场前景

鉴于亚洲医疗健康市场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以及科技创新对行业的改造力量,越来越多大型科技公司或有意从中分一杯羹,与医疗健康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及/或持股医疗健康企业。参见图2。苹果公司(Apple)、亚马逊(Amazon )及谷歌(Google)都已开始涉足医疗健康领域。能够提供点对点医疗方案,为每位客户提供周全服务以满足其全部需求的公司,或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图2:大型科技公司加大对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
图2
然而,远程医疗的发展必须配合严谨、一致及积极的监管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利益。全新伙伴关系的可靠性及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已有数据的保护能力。为应对医疗健康业面临的网络威胁,市场对相关解决方案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医疗责任是另一个灰色地带。虽然大型科技公司拥有资源及技术知识来打造医疗健康工具,但它们是否愿意承担可能因预测装置故障并提供错误建议而产生的医疗责任?为此必须建立清晰明确的框架,以解决这些问题。

将科技融入医疗健康服务无疑将有助提升后者的总体品质。然而,由于亚太区各个国家及地区的情况迥异,要取得成功,健康科技公司必须能够提供差异化的技术及一站式的定制化方案来吸引不同市场的客户。

来源:

1Quadria Capital:Shaping Asia’s healthcare for tomorrow,2018年9月。
2
https://www.cnbctv18.com/market/covid-19-side-effect-key-indian-pharma-shares-hit-52-week-highs-5680001.htm。
3
国际数据公司的医疗健康资讯科技开支预测及趋势——2019年5月。
4
https://www.globenewswire.com/news-release/2020/04/13/2014947/0/en/Wearable-
Medical-Devices-Market-to-Generate-67-2-Billion-Revenue-by-2030-P-S-Intelligence.html。
5
Asia HealthTech Investment Landscape 2018 Report, Galen Growth Asia,2019年1月。

本文由瀚亚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瀚亚投资上海”)编制,仅供资料参考。未经事先书面同意,不得翻印、刊发、传阅、复制或分派本文全部或部分予其它任何人士。本文并 构成任何证券之认购、买入或沽售的要约或建议,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服务。
虽然本文提供的资料均来自瀚亚投资上海认为可靠的来源资料,或以此等来源为根据,但瀚亚投资上海不能亦不会就任何资料或数 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会对任何资料的适用性或对谨慎责任作出明示或暗示保证。本文所载任何意见或估算资料可能作出变更,恕不另行通告。
本文所载资料,若不能在个别司法管辖区或国家合法派发予该司法管辖区或国家的任何人士或实体或供该等人士或实体合法使用,或导致瀚亚投资上海或其控股公司、附属公司、关联公司、关联人士须遵从该司法管辖区或国家的任何监管要求,则应视为不拟将本文相关资料派发予该等人士或实体或供其使用。任何人士或实体意欲回应或依赖本文所载资料,则该人士或实体应当自行查明其不受任何本地要求限制或禁止其不能如此行事。
本文所载资料及任何意见并未就任何人士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特殊需要作出考虑;因此,亦不会就任何收件人士或任何类别人士,基于本文资料或估算意见所引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作出任何担保或赔偿。本文无意披露或讨论任何证券或产品或其所有风险及其他重要资料。过往表现,对经济、证券市场或市场经济走势的预测、推断、或估算,未必代表任何瀚亚投资上海或瀚亚投资 基金将来或有可能达到的表现。投资的价值及其收益,可跌亦可升。投资涉及风险,投资者或无法取回最初投资之金额。
瀚亚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为英国保诚集团(Prudential plc)的全资附属公司。 瀚亚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和Prudential plc均与一家主要在美国营运的Prudential Financial, Inc.或在一家在英国注册的M&G plc的子公司Prudential Assurance Company并无任何关连。本文并未经任何监管当局审阅。